您现在的位置: 招生考试网 >> 考研 >> 考研简章 >> 文章正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整理自:2exam.com 2009-9-10 10:20:56
 欢迎全国各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报考我校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1978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是一所以工为主,包括理、工、管、法等学科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设计、管理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主校区占地13.3公顷。我校以合作办学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先后租建了百万庄校区和大兴黄村卫星城校区,并正在进行近1000亩大兴新校区的建设。学校固定资产总值3.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7亿元。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9205个,计算机3754台。建有千兆以太校园网,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110.4万册,中外文报刊1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4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个,电子图书文献10万余册,自动化管理系统先进。并与北京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了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图书最齐全的高校。
    学校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和体育部等教学单位;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同时设有依托各学科专业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城市研究所。学校现有23个本科专业,18个高职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本北京市精品教材,获得10项市级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双基合格实验室。此外,学校还设有具备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实践经验丰富 ,具有较高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46人,其中教授66人,副教授192人,114人具有博士学位,两院院士周干峙教授、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我校兼职和客座教授。目前,学校有北京市政府参事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4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8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工程硕士和本科生,建立了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学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截至2009年6月,学校各类在校生总数10664人,其中本专科生6557人、硕士研究生813人、成人教育学历生3258人及外国留学生36人。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积极开展围绕首都城市发展和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近五年,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5项,省部级课题101项。科技服务总经费连续三年过亿元,连续四年居市属高校前三位,到校科研经费2.28亿元。共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3968篇,其中核心期刊1198篇,三大索引收录261篇;出版教材和著作458部;获得知识产权31项,其中专利2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
    学校体育设施完善,建有标准的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田径场和足球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和健身场所。学校校园内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具有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服务面向定位,坚持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学校正在成为服务首都城市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和以工为主,理、工、管、法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大学。
二、学科(专业)介绍
    1. 建筑历史与理论
    本学科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好的知名度,自1996年起,已顺利通过了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本学院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学科梯队,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本学院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实验室。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乡土建筑、当代建筑理论。现有学校专职导师及建设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这些导师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如北京旧城保护规划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研究、长城保护研究等,为研究生提供很好的研究与发展空间。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基础与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史学研究的论文功底;具有文物建筑保护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本学科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好的知名度,该学科自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自1996年起,已顺利通过了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本学科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学科梯队,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该学科所在的学院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实验室。学生在此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工业建筑设计。
    该学科导师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此外,该学科还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该学科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并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城市与环境设计的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 建筑技术科学
    本学科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好的知名度,自1996年起,已顺利通过了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本学院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学科梯队,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本学院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实验室。学生在此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防灾与安全、建筑物理环境等。现有校内导师及建设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该学科导师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能力;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论文功底;具有技术科学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与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4. 城市规划与设计
    本学科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好的知名度。该学科的特色是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为核心,以工程学和设计学为基础,兼容城市科学所涉及的文、理、工、管、法等学科的内容,强调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专业能力培养,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为首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并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特色。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建筑类、城市规划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和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等。
    本学科现有院内导师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该学科共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5. 设计艺术学
    本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其所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学科重点依托的建筑学一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相协同,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学科专业相互交叉链接的教学与科研特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具有一批勇于创新的教师,组成了结构良好的学科梯队,现有校内导师多人,同时还聘请了教学、科研、企业等单位的兼职导师并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与设施,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实验教学、艺术创作条件,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学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设计学习和实践。2008年设置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最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各类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教材,完成艺术设计作品数百件,一部分作品参加了国际、国内的重要竞赛、展览等并获得奖励。
    本学科专业方向主要设置:室内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数字化设计。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动态;掌握坚实的艺术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能力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设计、创作实践;有能力通过数字化设计、工艺实验等辅助艺术设计研究;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专门技术开发工作的基础;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结构工程
    本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06年通过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结构工程自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50%,此外该学科还聘有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外聘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完成和在研的国家和省部级、局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27部,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本学科所在的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有良好的教科研实验条件,实验中心包括六个专业实验室:结构实验室、道桥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施工仿真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交通工程实验室,设备总值两千余万,面积达3000m2,配有先进的美国MTS水平拟动力试验系统和各类道路、建材的先进科研及检测设备,2007年落成的两千吨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同类大吨位实验设备。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150余件,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提供了保证。同时学院还承担了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任务。
    目前本学科设置5个主要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筑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静力、动力分析及工程设计;(2)预应力结构理论及技术: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理论、锚机具及施工技术;(3)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研究建筑、桥梁结构的现代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4)结构检测与抗震加固;(5)废弃资源与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建筑垃圾、尾矿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及相关机理,粉煤灰的活化处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结构与性能;高强、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新型特种混凝土应用技术。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7.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结构实验室MTS拟动力加载设备及两千吨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拥有先进的结构动力检测设备和小型震动台,学科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本学科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防火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了来自北京著名研究院所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兼职导师。目前具有3个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制:主要研究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及地下工程的抗震理论、抗震设计方法、抗震减灾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主动、半主动控制系统对结构振动进行控制,通过建筑结构减震与基础隔震提高中低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2)公共安全评价与人员疏散研究;(3)建筑防火与结构抗火:建筑防火研究方向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联合建设,主要研究结构耐火、材料防火、消防系统、性能化评估。
    本学科教师多年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有学术水平的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在建筑防火研究方向,该学科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合作开展建筑防火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4名。本学科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8. 岩土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共有7名专任教师,其中4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为博士后),该专业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国际交流合作,聘请了国内知名学者及俄罗斯教授参与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该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两千余万,设有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地下工程施工仿真实验室。近几年,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近五年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20余篇。
    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为首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地铁建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地下结构的设计、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为岩土工程领域提供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地下结构理论及地下结构动力分析;(2)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研究;(3)地下工程新型防水材料的研究;(4)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9. 桥梁与隧道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共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5人获得博士学位,该专业还有多名包括全国设计大师在内的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桥梁及隧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两千多万元。近几年,本学科的教师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得了省、市级多种奖励,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近30篇。
    本学科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集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各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该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中基础工程建设,涉及工民建、交通、水利、矿山、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该学科除了与结构工程学科有许多共同的基础理论外,在水文、地质、荷载作用、结构体系和基础工程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桥梁结构理论及应用,桥梁振动理论及应用, 桥梁结构安全评定与健康监测,桥梁结构维护与管理,新型材料及在桥梁中的应用,隧道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隧道工程与环境影响分析理论,隧道防水材料与防水设计理论,隧道施工动态监测与分析系统,隧道运营养护维修。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桥梁与道路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高校、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桥梁与隧道的研究、教学、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0. 道路与铁道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该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近落成的交通工程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目前该学科有教授2名,副教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北京市创新拔尖人才2人,并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完成及在研的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与建设部、交通部、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横向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达700多万元,课题来源广,经费充足。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
    本学科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2)交通安全与环境;(3)路基路面结构与设计理论;(4)道路工程材料。本学科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对于沥青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本学科教师一直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及日本武臧工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经常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交流。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城市交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道路建设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1. 市政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该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包括给排水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及中荷合作的“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该学科的本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4名,另外还有可以在本学科担当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校内外教授、副教授多名。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题项目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企业技术服务项目30余项。近几年,学科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在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大幅上升;国际顶尖学术杂志(《Water Research》)编委任职取得重大突破;举办的国际会议从小到大;国内有影响的专著推陈出新;国家发明/应用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攀升;科技奖项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形成相对稳定和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1)可持续污水/废物处理、利用技术;2)雨洪控制利用技术与水环境系统工程;2)城市节水技术。在传统给水、排水、建水、施工等研究方向亦有较强实力。
    本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与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排水集团、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市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爱尔兰多柏林大学等建立了信息交流、联合培养/推荐博士等合作关系,已向这几所大学推荐并成功输送多名优秀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多数毕业生在政府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环保公司、科研单位及大专业院校等从事有关市政工程/水处理的各种工作。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2.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该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实验室于2001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高校重点实验室。自199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主要研究方向:(1)室内人工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2)通风空调制冷技术与设备;(3)供热与热能利用;(4)城市燃气输配;(5)燃气燃烧与应用;(6)流动传质传热;(7)建筑节能技术;(8)智能建筑设备自动控制;(9)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该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其中博士10人。多年来,该学科保持了突出特色并不断地为北京市输送了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该学科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教学基地“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实验室拥有价值为13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该学科先后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北京市科研教研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先后获各类专利及省部级奖20余项。目前本学科及实验室已成为北京地区具有先进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设备“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基地,教学及科研用实验设施的水平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及其成果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优势是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具有很强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中法联合办学,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节能及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学术交流,与新西兰澳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为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3. 环境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该学科与市政工程密切配合、协同发展。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有合理的学科梯队,为本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地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有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和1000多平方米的水实验室、热工与流体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房等配套设施。本学科教师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建设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项目和实际的水环境工程项目数十项并多次获奖。近年的科研经费达1000万元,在国际会议和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本学科在环境工程的水、气、固方面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尤其在雨洪控制与综合利用,水环境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环境规划、政策与管理,非点源污染控制等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优势。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注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使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本专业同时招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4.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立足于为城市建设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财务管理、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房地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技术经济、城市数字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目前该学科拥有一支由全国知名教授与我院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组成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并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学科导师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两名博士生导师,两名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该学科有稳定并逐年增长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论文研究提供充足的课题来源,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有点良好的协作关系,可以做到充分的资源共享。自1997年以来已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共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5项,已获省部级及以上奖6项,其他科研奖6项,科研成果转让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8项;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专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并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目前承担着“十五”科技攻关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该学科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建设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及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本专业同时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5. 技术经济及管理
    本学科隶属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立足于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包括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经济、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建筑节能经济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目前该学科拥有一支由全国知名教授与我院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组成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学科导师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两名博士生导师,两名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该学科有稳定并逐年增长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论文研究提供充足的课题来源,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可以做到充分的资源共享。自1997年以来已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共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5项,已获省部级及以上奖6项,其他科研奖6项,科研成果转让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8项;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专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并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目前承担着“十五”科技攻关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该学科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及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本专业同时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6.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院设有两系一中心, 即地理信息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测绘遥感信息实验中心。学院设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北京市品牌专业“测绘工程”,以及北京市科研创新团队2个(“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与应用”、“数字摄影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
    本学院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 12名,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为本学院讲座教授,中国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林宗坚教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军教授为本学院兼职教授。学院现有北京市教学名师一人,北京市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2人,并有一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学院先后完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以及北京市各类科研奖多项。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专项科研基金20余项,现有年均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30余篇。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下设7个研究所,由研究所负责安排、组织和管理研究生日常学习、科研工作,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条件。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研究所、学科团队或导师的研究课题;注重培养计算机编程能力,要求完成一定的程序开发任务;在学期间至少应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学院现有教学、科研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其中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100余台,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3套(教学版40套)、多基线地面摄影测量系统1套,地面激光三维扫描仪5台,以及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GPS RTK、测量机器人、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等,可以满足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需要。同时该学科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学科重点研究方向是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与应用,激光雷达测量与古建筑保护,移动测量技术与应用,工业精密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理论、技术与应用等。该学科培养适合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军事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及政府部门,可以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7.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我校重点学科,主要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该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控制理论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该学科具有一个国内领先的北京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设有电梯控制实验室、火灾报警消防控制实验室、给排水控制实验室、现场总线控制实验室、建筑供、配电及照明控制实验室并设有保安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门禁系统等,可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先后承担了省部级、院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在电梯控制、变风量空调控制、绿色建筑测控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在工程上得到应用。
    本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1人,教师皆毕业于国家重点大学且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掌握该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并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同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年龄在40岁以下,符合下列条件者,经所在学校或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可以报考: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有免试推荐权的高等学校推荐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其中建筑历史、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只接收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院校的推荐生;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只接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院校的推荐生);
    (3)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见2)要求。
    2.各专业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要求必须进修本科如下课程:
    (1)报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专业的考生所须进修课程请与建筑学院直接联系(010-68322333,姚远老师);
    (2)结构工程专业: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力学、工程力学(材力、理力)、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
    (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理力、材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
    (4)岩土工程专业: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力学、工程力学(材力、理力)、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地下结构;
    (5)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土力学、地下结构;
    (6)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材力、理力)、交通工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
    (7)市政工程专业:水质工程学(一)及(二)、建筑给排水工程、水力学、水微生物学;
    (8)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
    (9)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计算机技术及任一门专业课;
    (10)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建筑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建设法规、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管理等不少于三门的课程,或管理类与经济类本科主干课程中的不少于三门的课程;
    (11)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建设法规、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中不少于三门课程;
    (12)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或测量平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C语言(或数据结构)、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
    (13)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
    3.其它注意事项:
    (1)跨专业报考范围一般应在本学科门类内,个别跨门类报考考生在报名前应与相关专业所在学院联系咨询;
    (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只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工业设计、环境艺术五个专业的考生;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只接收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考生;
    (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只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园林、环境艺术专业的考生;
    (4)设计艺术学专业只接收建筑学、工业设计、城市规划(或园林)专业的风景园林(部分)、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室内与家具设计(部分),以及艺术类下设相关专业(如,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雕塑、绘画、摄影、动画、美术学等)的考生;
    (5)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不接收跨专业的专科考生;
    (6)不接收单独考试考生。
四、报名办法
    1.考生报名全部采用网上报名方式。考生通过网上报名后,到单位所在省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地点确认报名信息、照像;北京地区考生网报后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确认报名信息、照像;
    2.报名时间为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时间,也可到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
五、入学考试
    1.北京地区考生在我校考试;
    2.外埠考生初试在当地进行,地点由当地招生办指定;
    3.初试时间以准考证通知的时间为准;
    4.统考科目(政治理论、英语、数学)按教育部制定的考试大纲进行;
    5.初试分数在3—4月份通知;
    6.复试一律在我校进行,时间为4—5月份,以我校通知为准。
六、复试、录取
    1.根据初试成绩,按教育部公布的复试基本要求及初试合格分数线择优进行复试;
    2.对复试合格考生按初试和复试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3.录取通知书一般在6月中旬发出;
    4.入学时间为9月初。
    5.涉及录取和调剂方面的政策以教育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
七、其它事项
    1.考生在报名时无需填写导师姓名,待正式录取且开学报到后,由所在二级学院采取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导师,本校研招办不负责联系介绍导师;
    2.定向、委培生,自筹经费生需由考生、考生所在单位与我校签署定向、委培、自筹经费协议;
    3.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往年考题和本年度的考试大纲,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我校不办理代销业务,也不出售历年专业考试试题;
    4.各专业参考书由新华书店或出版社发行,我校不办理代销业务;
    5.考前专业课答疑在本校进行,具体安排请及时关注我校网站;
    6.各专业招生人数为初步拟定招生人数,录取时按上级批准规模数和合格考生人数做适当调整;
    7. 学制为2.5年,超过2.5年的加收培养费。我校招收的计划内研究生不收学费,计划外研究生收取6000元/年学费,复试时收取100元/人复试费;
    8.考生对所关心的问题若要详细了解,请向我校下列部门及人员咨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姚  远    010-68322333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吴智鹏    010-68322520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莫  放    010-68322126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王  媛    010-68322197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李学芳    010-68322531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杨  娜    010-68322086 
    学生工作办公室(就业): 刘艳华    010-68322137  
    学校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政编码:100044
    学校主页:  http://www.bucea.edu.cn
    主管部门:  研究生招生工作办公室
    办公地点:  办公楼209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请点击此处下载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高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专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